今年,“重走西电东送+寻美”活动再出发。大学生记者们从“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第一站”天生桥换流站出发,深入西电东送南路工程的第一个电源点天生桥二级电站,参观了百色起义纪念碑和纪念馆,走进平果实训部体验500千伏低空走线,走访西电东送第一落点站平果变电站,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到位于广东惠州的龙门换流站。大学生记者们跨越贵州、广西、广东3个省区,行程近1200公里,穿越山山水水、见证一个个奇迹的创造;一路向东,从送端站到受端站,走完了“西电东送”的整个过程。
从“跟跑”到“领跑”,西电东送的建设者是如何做到的?“西电东送”是亲切可感的,是一线劳动者以及他们所热爱、所投身的终身事业。
3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壮阔大潮来临,广东的经济如火如荼地发展,却苦于没有足够的电力供应,而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滇黔桂高山峡谷间,西部丰富的能源资源急需与东部的用电需求进行对接。
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协调发展,西电东送的建设就提上了日程。这项工程既能解决东部地区受制于电力资源匮乏的困境,又能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跋山涉水,风雨兼程,一个超高难度的工程在中国电力人的努力下,横跨2000公里,在中国的版图上不断延伸,如今南方五省(区)早已实现了电网的互联互通。
“在输电线路出现故障时,一定要尽可能快地抢修,尤其是在夏天,用电需求比较大,一旦一些关键的线路出现故障,严重的话会导致一个地区大面积停电。”南网超高压公司南宁局的高级技师赵晓龙说,虽相隔千里,互不相识,但保障用电需求是南方电网一线员工共同的宗旨。
从西到东各个不同的单位拧成一条绳,齐心协力维护好这一条大通道,形成合力,将优质、清洁的能源从西部送到东部。
朱春松20多岁时,就来到天生桥换流站工作,这一守就是20年。从初出茅庐到如今独当一面的换流站负责人,他反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从事电力行业,特别是搞技术的,在一线工作的历练非常重要。通过一线工作,我们对现场的设备情况、运维情况更加了解。对现场的需求清楚了,在做决策时,会有很大的帮助。”
无独有偶,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南宁局领军技能专家刘宝龙也有类似的感触。2011年开始,无人机技术逐步应用在输电线路运维中,为了促进运维人员操控无人机技能水平提升,超高压公司在2016年组织了首届无人机技能竞赛,其中有一个科目选手要求操控无人机按照规定的“8”字形轨迹飞行。
当时还是新手的刘宝龙参加了那届技能竞赛。“那时候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地,为了快速掌握协调转弯的技巧,控无人机绕着球场旁的大树反复练习飞行,几乎忘了时间,只要电池有电,天空没有下雨,我就一直飞。”最终,刘宝龙拿到了一个不错的名次。
作为“交钥匙工程”,2000年天广直流工程投产时,天生桥换流站的台阶、马桶都依赖于国外进口。当换流站的“心脏”换流变压器首次出现故障需要修复时,只能求助于国外厂家的技术专家。
“第一回修复换流变的核心技术全是由外国人提供,第二回只有30%的核心技术来自外国,第三回所有的技术都不再依靠国外,都是我们自主开发的。”作为亲历者,南网超高压公司天生桥局安全监管部高级经理黄徐的言语中充满自豪。
从跟随者到引领者,这是一条荆棘之路,也是一条南网人奋发图强之路。西电东送前辈们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敢闯敢试,坚持没有条件就要创造条件,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努力将西电东送事业发扬光大,能够感受到南方电网人心中有一团汹涌的火。
活动中,大家时常可以看到那些大汗淋漓,或是身上穿着厚重安全设备的电力工作者们,和有些单调和寂寞的工作环境相比,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攻坚克难的足迹和奋斗坚守的青春都刻画在电力事业的长卷中。
在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平果实训部当了10年实训师的黄瑜,已有23年的电网工龄。在黄瑜看来,年轻人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和创新力,他很愿意同年轻人打成一片,一起成长。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是他一直以来对自己和徒弟的要求。
面对年轻员工,黄瑜坦言自己很有压力,不停地思考如何创新教学方式,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让西电东送精神更好地传承给年轻人们。为了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中专毕业的黄瑜又自考了专科、本科,目前正备考硕士研究生。
2003年,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南方电网工作,黄徐是这批新鲜血液中的一分子。如今已成长为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天生桥局安全监管部高级经理的黄徐回顾成长经历时感慨万千,他笑称,自己初入职场时有种不太成熟的傲气,在获得跟老前辈学习的宝贵机会后,才知道天高几许。“电网人也有别人看不见的幸福。”黄徐说。
南网超高压公司天生桥换流站,是本次2023年“重走西电东送路暨寻美”活动参观学习的首站,也是“西电东送”南通道第一度电的东行起源。
天生桥换流站生产监控室内的一块屏幕上,应用可视化技术清晰呈现站内运行的关键指标,数字支持平台是青年员工曹鹏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应用新成果,可动态监测站内业务与设备运行状况。
此前,曹鹏主要负责电网运维工作,并未专业学习过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从一线技术操作到后台程序开发,随着工作性质的转变,曹鹏需要从最基础的计算机语言开始学起。从最常用的字段、最简单的语法、最实用的模型开始一点点摸索。
回到换流站后,作为数字化建设团队的负责人,曹鹏熟悉电网前端运维工作与后台数据管理,逐渐理解技术与管理的协调性对于工作整体提质增效的重要性。通过一年高强度地学习,曹鹏学会了运用数字化技术的逻辑算法搭建数学模型,以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2021年开始,曹鹏负责《天生桥局数字化平台》的框架构思、模型开发建设等工作。依托平台模块应用的实时监测、趋势分析等功能,有效提升对设备状态、生产业务的态势感知,解决了天生桥局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共享困难等实际难题。
这个授课时长达1068个课时的老师傅知道,炎热的天气是学员们的“试金石”,一旦气温超过30度,他们的不规范操作就会频繁出现,而刘苗查就是训练场上的“鹰眼”教练。
10年前,刘苗查开始参与平果实训部的培训工作,成为一名专职培训师。他不仅时刻关注学员们的操作,有时也靠耳朵辨别:一旦学员攀爬过程中让金属工器具敲打到设备发出打击声,就要去做50个俯卧撑。刘苗查的检修经验告诉他,金属敲打设备的瓷件部分极易引起设备开裂。他要求检修班的员工规范操作,养成好习惯,等他们回到生产岗位上可以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提到技术话题时,刘苗查滔滔不绝地讲起某项研究的起源、相关理论。他果然就是那个登上国际会议讲台的巡线年,只有中专学历的普通一线电力工人刘苗查登上了第四届中国国际供电会议的论文宣读台,让许多国内外专家竖起了大拇指。
成为专职培训师以后,刘苗查发现培训教育工作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也是一种传承的使命,通过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又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得新的启示和思考。
天生桥换流站有1条±500千伏高压直流、3条500千伏交流、8条220千伏交流同站运行。该站每年可向广东输送清洁能源约70亿千瓦时,对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南方区域电力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天生桥换流站已经取得了多个世界首创,比如世界上第一次在高压直流工程中使用有源滤波器,采用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如直流光纤CT、合成材料穿墙套管等,推动了世界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还有建成首个无油阀厅,彻底消除大规模火灾隐患。
“当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自己展开调研,一步步摸索。”黄徐回忆,在天生桥换流站上下员工的齐心努力下,一道道难关被攻克,成功完成了大型换流变压器的现场修复工作,而现场换流变修复技术也多次荣获荣誉,为国家节省了资金1.12亿元的同时,也为南方电网大型换流变修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直流输电技术从起步时“跟跑”到“并列跑”,再到如今的“领跑”,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2013年,在外国人吊装用的还是汽车吊时,天生桥局已经用上了自己的龙门吊。
刚步入平果变电站500kV设备区,门口左侧一座的小房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房子顶部的铭牌上写着“机器人充电室”。平果变电站站长代建强介绍,这里“住”的是他们的工作伙伴智能巡检机器人——这个“老变电站”里的“新劳模”。
这位“新劳模”是怎样工作的呢?它的身上装置了多个红外摄像头和传感器,这些装置就像人的眼睛一样,可以有效地监测变电站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受天气时间影响,成为一位“全天候”的“巡检员”,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后台,同时生成巡视报告,将变电运行人员由“抄表员”转变为“数据分析员”。
位于广西百色市平果县马头镇的平果变电站,1993年投入运行,已经服役超过了30年,是南方电网西电东送通道的重要枢纽变电站,承担着天生桥一级、二级和岩滩、龙滩等主力电厂电力送出重任,是西电东送路上的“老功臣”了。巡检机器人的应用是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南宁局自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以来,积极探索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引领生产运维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
以前只能依靠双脚徒步巡视线路,而现在在操作室的电脑上就能实时监测,还能利用无人机进行清障,从而保障线路安全稳定运行,工作效率得到了质的提升。
23年前,黄瑜经历了“走钢索”的惊险一幕:南方电网±500千伏天广直流输电线路上,年轻的线路作业员接受培训中,在导线随风而动时没能稳住身子,被掀翻后靠安全绳系挂在49米的高空。黄瑜不敢直视他身下郁郁葱葱的一片茂林,那是每个新手作业员必须要克服的恐惧源头。如今,他看着训练场上颤抖踟蹰的新人,总想着得帮他们一把。
练习爬塔、走线,这些都是一个“走钢索的人”的基本功。最终,他们要成为输电线路的“医师”,不仅要为线路“做体检”,发现线路的缺陷,还要“对症下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方案,最后修复设备。
而对于新手作业员来说,克服“走钢索”的恐惧,是难度第一位的。最开始,黄瑜和十几个同龄人挤在一相导线上难以进退,紧紧抓住两侧线不敢松手,“只要有一个人动了,我们全体会跟着线度。”黄瑜从爬塔的那一刻起全身紧绷,直到再次回到地面,他才发现自己从头到脚,连袜子都已经湿透。
南网超高压公司大理局的输电线年前完成入职培训的平果实训部。李杰参与运维的±800千伏新东直流线米,走在导线上跨越山谷时作业高度达300至400米,这一场场耐力考验让一睹祖国河山的机会更加珍贵。
在导线公里,李杰手扶着导线慢慢去感受导线是否有毛刺、破损,不自觉地用力使得手套在不知不觉中磨损,有些时候甚至磨伤手指、磨消了指纹,这样的走线检查工作往往一趟下来就需要更换4、5次手套。此外,李杰还回忆,在马耳山风电场有一段海拔4000米左右的输电线路,冬季有雪时他曾去现场值守,一脚踩下去,半个身子直接陷入积雪中。雪中行步履维艰,他们拉着绳子一起走,当冒着漫天风雪走到塔位,他看到了这条线路顺着山脊纵深,就像冰天雪地中一条盘踞山岭的银龙。
如今,来自南网超高压公司各个一线岗位的员工遵照“学习地图”能力要素以固定的周期循环练就新技能或回炉温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从老一辈电力人坚持“无实力无以言尊严”,将关键技术掌握到自己手中,到如今新一辈电力人在前辈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和精神传承,实现西电东送事业的发展腾飞。这份传承的力量,一直支撑着南网人续写着关于西电东送的故事。
代建强是南网超高压公司南宁局变电管理所500kV平果变电站站长,曾经他也经历过入职后的迷茫阶段,师父的言传身教对他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帮助他成长为如今能够独当一面的管理者。
“李启胜是我入企的第一位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对于工作岗位的坚守。”代建强回忆,10年前,平果站面临着大量的老旧设备改造,当时更换500kV线路保护后开展新设备的启动操作,李启胜和同事们已经连续工作一个通宵,但第二天早上交时,李启胜仍然坚持仔细讲解前一天晚上遇到的技术问题,让大家彻底掌握技术要领。回想起这件往事,代建强仍然会为师父认真负责的精神所触动。
2023年是平果站运行投产30年,期间经过了多轮扩建和设备改造,图纸也改了一轮又一轮,有些设备的现状和曾经发生过的问题,只有亲历者才能掌握。作为在平果站工作时间最长的运行值长,梁生平是站里许多年轻同事眼中的“活字典”。每次遇到问题,新员工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问问梁师傅”。
在梁生平看来,熟练掌握站内每一个设备的性能,了解每一个设备的特点,都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在前辈的言传身教下,一批批“后浪”们更懂得敬业与担当的重要性。
2010年平果站开展电流互感器更换,更换后需要对新设备进行启动操作,从工作验收、操作准备、直至最后完成启动操作,站内员工经历了30个小时的不眠不休。任务完成后,没想到又发生了一起设备跳闸,当时大家已经到了体力的极限,但在当班值长的带领下,大家快速完成了设备故障处理,最终工作时间达到了35小时。
这段在常人看来难以想象的故事,在代建强眼中,“这就是运行人员在现场坚守的意义所在,我们是一只可信赖、拉得出、顶得上的队伍。”
代建强在师父们的言传身教和自身努力中,成为平果站站长。他与其他员工立足前辈的工作经验,推动平果站建设与发展,2023年底平果站将作为运维主站远程运维已经实现无人值守的500kV玉林串补站和即将实现无人值守的500kV永安变电站,2025年建设成无人变电站,彻底实现无人驻站运维。
代建强说,他培养了许多徒弟,其中大多数都在生产一线岗位工作,他最开心的是能把自己对于安全生产的理解、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态度传递出去,希望徒弟能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分子,“这也是西电东送优良传统代代传承的意义所在”。
如今,越来越多的南网青年加入西电东送工程,他们在师父的引领下寻找工作的意义,更加坚定了为西电东送事业贡献力量,在西电东送舞台上实现个人价值的决心。
班杰雄是南网超高压公司南宁监控中心监控运行副值班员,他一开始认为运行人员的工作重复且枯燥,师父钟文明告诉他:“运行人员每天重复的工作,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当意外来临时,一个称职的值班员能够动用自己‘海平面以下’深厚的技术积累,迅速隔离故障点甚至排除故障,保证电网持续稳定运行。”
师父的话一直影响着班杰雄的工作态度,后来每一次工作他总是以师父的话为指引,养成缜密的思维,锻炼专业技能。
李杰提到自己的师父颜世成,想起他说过“干这行不能怕吃苦,不吃苦就练不出好的技术技能。”当他第一次为自己运维的线路更换绝缘子时,就是师父细心地一步步演示与讲解,从绳结的用法到卡具的检查,“他身上的细致、一丝不苟,一直影响着我”。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报社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今年,“重走西电东送+寻美”活动再出发。大学生记者们从“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第一站”天生桥换流站出发,深入西电东送南路工程的第一个电源点天生桥二级电站,参观了百色起义纪念碑和纪念馆,走进平果实训部体验500千伏低空走线,走访西电东送第一落点站平果变电站,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到位于广东惠州的龙门换流站。大学生记者们跨越贵州、广西、广东3个省区,行程近1200公里,穿越山山水水、见证一个个奇迹的创造;一路向东,从送端站到受端站,走完了“西电东送”的整个过程。
从“跟跑”到“领跑”,西电东送的建设者是如何做到的?“西电东送”是亲切可感的,是一线劳动者以及他们所热爱、所投身的终身事业。
3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壮阔大潮来临,广东的经济如火如荼地发展,却苦于没有足够的电力供应,而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滇黔桂高山峡谷间,西部丰富的能源资源急需与东部的用电需求进行对接。
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协调发展,西电东送的建设就提上了日程。这项工程既能解决东部地区受制于电力资源匮乏的困境,又能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跋山涉水,风雨兼程,一个超高难度的工程在中国电力人的努力下,横跨2000公里,在中国的版图上不断延伸,如今南方五省(区)早已实现了电网的互联互通。
“在输电线路出现故障时,一定要尽可能快地抢修,尤其是在夏天,用电需求比较大,一旦一些关键的线路出现故障,严重的话会导致一个地区大面积停电。”南网超高压公司南宁局的高级技师赵晓龙说,虽相隔千里,互不相识,但保障用电需求是南方电网一线员工共同的宗旨。
从西到东各个不同的单位拧成一条绳,齐心协力维护好这一条大通道,形成合力,将优质、清洁的能源从西部送到东部。
朱春松20多岁时,就来到天生桥换流站工作,这一守就是20年。从初出茅庐到如今独当一面的换流站负责人,他反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从事电力行业,特别是搞技术的,在一线工作的历练非常重要。通过一线工作,我们对现场的设备情况、运维情况更加了解。对现场的需求清楚了,在做决策时,会有很大的帮助。”
无独有偶,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南宁局领军技能专家刘宝龙也有类似的感触。2011年开始,无人机技术逐步应用在输电线路运维中,为了促进运维人员操控无人机技能水平提升,超高压公司在2016年组织了首届无人机技能竞赛,其中有一个科目选手要求操控无人机按照规定的“8”字形轨迹飞行。
当时还是新手的刘宝龙参加了那届技能竞赛。“那时候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地,为了快速掌握协调转弯的技巧,控无人机绕着球场旁的大树反复练习飞行,几乎忘了时间,只要电池有电,天空没有下雨,我就一直飞。”最终,刘宝龙拿到了一个不错的名次。
作为“交钥匙工程”,2000年天广直流工程投产时,天生桥换流站的台阶、马桶都依赖于国外进口。当换流站的“心脏”换流变压器首次出现故障需要修复时,只能求助于国外厂家的技术专家。
“第一回修复换流变的核心技术全是由外国人提供,第二回只有30%的核心技术来自外国,第三回所有的技术都不再依靠国外,都是我们自主开发的。”作为亲历者,南网超高压公司天生桥局安全监管部高级经理黄徐的言语中充满自豪。
从跟随者到引领者,这是一条荆棘之路,也是一条南网人奋发图强之路。西电东送前辈们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敢闯敢试,坚持没有条件就要创造条件,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努力将西电东送事业发扬光大,能够感受到南方电网人心中有一团汹涌的火。
活动中,大家时常可以看到那些大汗淋漓,或是身上穿着厚重安全设备的电力工作者们,和有些单调和寂寞的工作环境相比,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攻坚克难的足迹和奋斗坚守的青春都刻画在电力事业的长卷中。
在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平果实训部当了10年实训师的黄瑜,已有23年的电网工龄。在黄瑜看来,年轻人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和创新力,他很愿意同年轻人打成一片,一起成长。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是他一直以来对自己和徒弟的要求。
面对年轻员工,黄瑜坦言自己很有压力,不停地思考如何创新教学方式,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让西电东送精神更好地传承给年轻人们。为了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中专毕业的黄瑜又自考了专科、本科,目前正备考硕士研究生。
2003年,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南方电网工作,黄徐是这批新鲜血液中的一分子。如今已成长为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天生桥局安全监管部高级经理的黄徐回顾成长经历时感慨万千,他笑称,自己初入职场时有种不太成熟的傲气,在获得跟老前辈学习的宝贵机会后,才知道天高几许。“电网人也有别人看不见的幸福。”黄徐说。
南网超高压公司天生桥换流站,是本次2023年“重走西电东送路暨寻美”活动参观学习的首站,也是“西电东送”南通道第一度电的东行起源。
天生桥换流站生产监控室内的一块屏幕上,应用可视化技术清晰呈现站内运行的关键指标,数字支持平台是青年员工曹鹏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应用新成果,可动态监测站内业务与设备运行状况。
此前,曹鹏主要负责电网运维工作,并未专业学习过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从一线技术操作到后台程序开发,随着工作性质的转变,曹鹏需要从最基础的计算机语言开始学起。从最常用的字段、最简单的语法、最实用的模型开始一点点摸索。
回到换流站后,作为数字化建设团队的负责人,曹鹏熟悉电网前端运维工作与后台数据管理,逐渐理解技术与管理的协调性对于工作整体提质增效的重要性。通过一年高强度地学习,曹鹏学会了运用数字化技术的逻辑算法搭建数学模型,以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2021年开始,曹鹏负责《天生桥局数字化平台》的框架构思、模型开发建设等工作。依托平台模块应用的实时监测、趋势分析等功能,有效提升对设备状态、生产业务的态势感知,解决了天生桥局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共享困难等实际难题。
这个授课时长达1068个课时的老师傅知道,炎热的天气是学员们的“试金石”,一旦气温超过30度,他们的不规范操作就会频繁出现,而刘苗查就是训练场上的“鹰眼”教练。
10年前,刘苗查开始参与平果实训部的培训工作,成为一名专职培训师。他不仅时刻关注学员们的操作,有时也靠耳朵辨别:一旦学员攀爬过程中让金属工器具敲打到设备发出打击声,就要去做50个俯卧撑。刘苗查的检修经验告诉他,金属敲打设备的瓷件部分极易引起设备开裂。他要求检修班的员工规范操作,养成好习惯,等他们回到生产岗位上可以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提到技术话题时,刘苗查滔滔不绝地讲起某项研究的起源、相关理论。他果然就是那个登上国际会议讲台的巡线年,只有中专学历的普通一线电力工人刘苗查登上了第四届中国国际供电会议的论文宣读台,让许多国内外专家竖起了大拇指。
成为专职培训师以后,刘苗查发现培训教育工作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也是一种传承的使命,通过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又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得新的启示和思考。
天生桥换流站有1条±500千伏高压直流、3条500千伏交流、8条220千伏交流同站运行。该站每年可向广东输送清洁能源约70亿千瓦时,对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南方区域电力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天生桥换流站已经取得了多个世界首创,比如世界上第一次在高压直流工程中使用有源滤波器,采用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如直流光纤CT、合成材料穿墙套管等,推动了世界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还有建成首个无油阀厅,彻底消除大规模火灾隐患。
“当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自己展开调研,一步步摸索。”黄徐回忆,在天生桥换流站上下员工的齐心努力下,一道道难关被攻克,成功完成了大型换流变压器的现场修复工作,而现场换流变修复技术也多次荣获荣誉,为国家节省了资金1.12亿元的同时,也为南方电网大型换流变修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直流输电技术从起步时“跟跑”到“并列跑”,再到如今的“领跑”,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2013年,在外国人吊装用的还是汽车吊时,天生桥局已经用上了自己的龙门吊。
刚步入平果变电站500kV设备区,门口左侧一座的小房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房子顶部的铭牌上写着“机器人充电室”。平果变电站站长代建强介绍,这里“住”的是他们的工作伙伴智能巡检机器人——这个“老变电站”里的“新劳模”。
这位“新劳模”是怎样工作的呢?它的身上装置了多个红外摄像头和传感器,这些装置就像人的眼睛一样,可以有效地监测变电站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受天气时间影响,成为一位“全天候”的“巡检员”,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后台,同时生成巡视报告,将变电运行人员由“抄表员”转变为“数据分析员”。
位于广西百色市平果县马头镇的平果变电站,1993年投入运行,已经服役超过了30年,是南方电网西电东送通道的重要枢纽变电站,承担着天生桥一级、二级和岩滩、龙滩等主力电厂电力送出重任,是西电东送路上的“老功臣”了。巡检机器人的应用是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南宁局自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以来,积极探索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引领生产运维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
以前只能依靠双脚徒步巡视线路,而现在在操作室的电脑上就能实时监测,还能利用无人机进行清障,从而保障线路安全稳定运行,工作效率得到了质的提升。
23年前,黄瑜经历了“走钢索”的惊险一幕:南方电网±500千伏天广直流输电线路上,年轻的线路作业员接受培训中,在导线随风而动时没能稳住身子,被掀翻后靠安全绳系挂在49米的高空。黄瑜不敢直视他身下郁郁葱葱的一片茂林,那是每个新手作业员必须要克服的恐惧源头。如今,他看着训练场上颤抖踟蹰的新人,总想着得帮他们一把。
练习爬塔、走线,这些都是一个“走钢索的人”的基本功。最终,他们要成为输电线路的“医师”,不仅要为线路“做体检”,发现线路的缺陷,还要“对症下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方案,最后修复设备。
而对于新手作业员来说,克服“走钢索”的恐惧,是难度第一位的。最开始,黄瑜和十几个同龄人挤在一相导线上难以进退,紧紧抓住两侧线不敢松手,“只要有一个人动了,我们全体会跟着线度。”黄瑜从爬塔的那一刻起全身紧绷,直到再次回到地面,他才发现自己从头到脚,连袜子都已经湿透。
南网超高压公司大理局的输电线年前完成入职培训的平果实训部。李杰参与运维的±800千伏新东直流线米,走在导线上跨越山谷时作业高度达300至400米,这一场场耐力考验让一睹祖国河山的机会更加珍贵。
在导线公里,李杰手扶着导线慢慢去感受导线是否有毛刺、破损,不自觉地用力使得手套在不知不觉中磨损,有些时候甚至磨伤手指、磨消了指纹,这样的走线检查工作往往一趟下来就需要更换4、5次手套。此外,李杰还回忆,在马耳山风电场有一段海拔4000米左右的输电线路,冬季有雪时他曾去现场值守,一脚踩下去,半个身子直接陷入积雪中。雪中行步履维艰,他们拉着绳子一起走,当冒着漫天风雪走到塔位,他看到了这条线路顺着山脊纵深,就像冰天雪地中一条盘踞山岭的银龙。
如今,来自南网超高压公司各个一线岗位的员工遵照“学习地图”能力要素以固定的周期循环练就新技能或回炉温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从老一辈电力人坚持“无实力无以言尊严”,将关键技术掌握到自己手中,到如今新一辈电力人在前辈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和精神传承,实现西电东送事业的发展腾飞。这份传承的力量,一直支撑着南网人续写着关于西电东送的故事。
代建强是南网超高压公司南宁局变电管理所500kV平果变电站站长,曾经他也经历过入职后的迷茫阶段,师父的言传身教对他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帮助他成长为如今能够独当一面的管理者。
“李启胜是我入企的第一位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对于工作岗位的坚守。”代建强回忆,10年前,平果站面临着大量的老旧设备改造,当时更换500kV线路保护后开展新设备的启动操作,李启胜和同事们已经连续工作一个通宵,但第二天早上交时,李启胜仍然坚持仔细讲解前一天晚上遇到的技术问题,让大家彻底掌握技术要领。回想起这件往事,代建强仍然会为师父认真负责的精神所触动。
2023年是平果站运行投产30年,期间经过了多轮扩建和设备改造,图纸也改了一轮又一轮,有些设备的现状和曾经发生过的问题,只有亲历者才能掌握。作为在平果站工作时间最长的运行值长,梁生平是站里许多年轻同事眼中的“活字典”。每次遇到问题,新员工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问问梁师傅”。
在梁生平看来,熟练掌握站内每一个设备的性能,了解每一个设备的特点,都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在前辈的言传身教下,一批批“后浪”们更懂得敬业与担当的重要性。
2010年平果站开展电流互感器更换,更换后需要对新设备进行启动操作,从工作验收、操作准备、直至最后完成启动操作,站内员工经历了30个小时的不眠不休。任务完成后,没想到又发生了一起设备跳闸,当时大家已经到了体力的极限,但在当班值长的带领下,大家快速完成了设备故障处理,最终工作时间达到了35小时。
这段在常人看来难以想象的故事,在代建强眼中,“这就是运行人员在现场坚守的意义所在,我们是一只可信赖、拉得出、顶得上的队伍。”
代建强在师父们的言传身教和自身努力中,成为平果站站长。他与其他员工立足前辈的工作经验,推动平果站建设与发展,2023年底平果站将作为运维主站远程运维已经实现无人值守的500kV玉林串补站和即将实现无人值守的500kV永安变电站,2025年建设成无人变电站,彻底实现无人驻站运维。
代建强说,他培养了许多徒弟,其中大多数都在生产一线岗位工作,他最开心的是能把自己对于安全生产的理解、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态度传递出去,希望徒弟能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分子,“这也是西电东送优良传统代代传承的意义所在”。
如今,越来越多的南网青年加入西电东送工程,他们在师父的引领下寻找工作的意义,更加坚定了为西电东送事业贡献力量,在西电东送舞台上实现个人价值的决心。
班杰雄是南网超高压公司南宁监控中心监控运行副值班员,他一开始认为运行人员的工作重复且枯燥,师父钟文明告诉他:“运行人员每天重复的工作,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当意外来临时,一个称职的值班员能够动用自己‘海平面以下’深厚的技术积累,迅速隔离故障点甚至排除故障,保证电网持续稳定运行。”
师父的话一直影响着班杰雄的工作态度,后来每一次工作他总是以师父的话为指引,养成缜密的思维,锻炼专业技能。
李杰提到自己的师父颜世成,想起他说过“干这行不能怕吃苦,不吃苦就练不出好的技术技能。”当他第一次为自己运维的线路更换绝缘子时,就是师父细心地一步步演示与讲解,从绳结的用法到卡具的检查,“他身上的细致、一丝不苟,一直影响着我”。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马群科技园金马路5号
邮编:210049
电话:(025)84350035 84361199
传真:(025)84351829
客服热线:8008281106 (025)84352391 13770730358(24小时)
E-mail:sales@xzxaj.com